朱慈烺虽然是长,却不是嫡,如果袁禧嫔届时真的生嫡,朱由检只能政策的调整。
立嫡、立长、立贤……
三种选择会放在他的前,但他都不会选。
这些说到底是封建制度的继承人选择,而齐国未来要的是虚君。傸
当然,朱由检不可能真的虚君,他的虚君是弱化君主的权力,将一分权力剥夺。
齐国日后也会有阁,阁可以换,皇帝不能换。
关于战争发动,国策制定,刑罚审判这种容易遭受民怨的事交给阁。
关于终止战争,外交往来,民生治理这种容易取得民意的事交给皇帝。
齐国式大明宗藩系的国家,只要齐王没有废杀郡王的权力,那郡王在齐国官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阁之中肯定要有宗室,但不能占据绝对席位,不然齐国的统治终归还是以宗室利益为主,很容易现鱼肉百姓的政策。
六个席位的阁,宗室占两个,工人占两个,农民占两个,皇帝有决策权,这就足够应对未来百年了。傸
至于士大夫和地主豪?朱由检不宰了他们算他心善。
想到这里,朱由检眯了眯睛。
齐国的士绅豪很简单,反倒是大明的士绅豪难对付。
对于怎么对付大明的豪士绅,历史上已经给了朱由检答案。
其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西汉的徙陵制度。
徙陵制度是汉祖刘时期的一种“有效选择”。
汉初刘建立西汉时定都于关中,由于当时关中人因战乱而稀少,因此刘听从刘敬的建议,令将关东六国的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迁到关中。傸
这些人迁移过来之后,不能随意安置,不然一不小心就是一个动乱之源。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人,刘令将他们全安置到长陵(刘的陵墓),并在长陵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徒者居住,此即为陵邑制度的来由。
刘将这些宗豪杰迁移过来不仅避免了他们的造反,也避免了他们对土地的兼并,自然也杜绝了地主豪的坐大。
这些豪地主好不容易通过兼并土地、贿赂官员等手段坐坐大,结果随着帝王的一诏令不得不放弃辛苦攒的基业前往帝王陵附近居住。
这种政策,无形中缓解了地方上的阶级矛盾,是以此后的后来的西汉皇帝,都会修建陵邑来安置这些迁移过来的“富豪”。
如此利于统治的陵邑制度不仅担负着“本弱枝”和“防御匈”两大任务,也担负着缓和阶级矛盾,阻止地主豪坐大,加中央集权的任务。
可见邑陵制对于汉朝初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和必要的。傸
不过,作为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背景产生的徙陵制度之所以没有得到传承,原因是其种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对于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来说,稳定的环境才是基础,百姓迁徙本就不是一个适合长期使用的政策,何况是这么大数量的徙民。
对于西汉初期的况来说,利用移民填充关中的人数可以到更好的防御,但是这个方法却不适用于之后的每个时期。
陵邑制算是把全国的土地矛盾通过迁移人转嫁到关中来,借助皇帝的私产与权威行调控。
但是随着王朝人的暴涨,田地价格的剧增,粮产品的短缺,最后这个制度在关中都没有办法继续维持去了,废除它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